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科技 >  >> 
【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】聚焦隋唐洛阳城
来源: 洛阳网      时间:2023-05-07 08:50:44

隋唐洛阳城是隋唐两朝的都城,是当时全世界最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。依托长期的考古发掘成果,我市正着力打造隋唐洛阳城3.0版大遗址保护利用示范工程,加快推进隋唐洛阳城历史中轴线复原展示。

束发盘髻、手摇团扇、衣袂翩翩……“五一”假期,不少游客身着汉服到定鼎门遗址博物馆沉浸式打卡游览。


(资料图片)

“游客身穿汉服游览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”定鼎门遗址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,特别是很多年轻人,他们身着汉服登上“城楼”,在隋唐洛阳城的中轴线上,沉浸式感受隋唐文化的魅力。

作为隋唐时期保存最好、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城门,定鼎门见证了多个王朝兴衰更迭和无数历史事件发生。晚唐诗人禇载曾赋《定鼎门》:“郏鄏城高门倚天,九重踪迹尚依然。须知道德无关锁,一闭乾坤一万年。”

郏鄏,古时指洛阳。定鼎门是隋唐洛阳城中轴线最南端的城门,始建于隋,初名建国门,唐时更名定鼎门。在隋唐洛阳城中,定鼎门是外郭城的正南门,相当于隋唐洛阳城的正门,位于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,南与伊阙相对,北与天街、天津桥相连,并与端门、应天门、明堂等遥相呼应,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。

史料记载,定鼎门正式启用于隋大业二年(公元606年),隋炀帝是第一个通过这座城门的古代帝王。以后,该城门相继被唐、后梁、后唐、后周和北宋定为外郭城正门,其作为外郭城南垣正门的时间长达530年,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沿用时间最长的古代都城城门。

这一记载得到了考古发掘的证实。发掘显示,定鼎门城门建筑可分为5期至6期,最早建筑为隋代,最晚的为北宋末年,说明自隋至北宋的530年,定鼎门一直在使用,城市基本格局如城市中轴线、城内路网结构等没有发生大的变化。

在定鼎门遗址考古发掘中,考古人员还在定鼎门外不远的分别属于晚唐和北宋初年的路面上,发现了大量人和动物的足迹及车辙,其中动物蹄印有骆驼、马、牛、驴等的蹄印。各种足迹及车辙清晰完整,让人依稀看到了当年定鼎门外车水马龙的热闹场景。

发掘资料显示,定鼎门由平面呈长方形的墩台、三个门道、东西飞廊、东西两阙和左右马道组成。东西飞廊和东西两阙分别位于墩台两侧,和墩台呈平行对称分布,这种门阙形制目前仅见于定鼎门遗址,在国内其他地方还没有发现。

定鼎门附近坐落着两个里坊,分别为明教坊和宁人坊,里坊之间及坊内有坊间道路、坊内十字街、通津渠河道、排水渠等遗迹。

定鼎门遗址及其周边的外郭城城墙、里坊、道路、水系等遗存,承袭并发展了北魏洛阳城确立的城市规划特征,即以外郭城、宫城、皇城组织城市整体布局,具有明确的南北向城市轴线,城市轴线上辟主街,以里坊作为城市的基本构成单元,城市呈网格状布局,有完善的道路、水网体系。这种城市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都城的城市规划特征,并对唐代东亚城市的规划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
因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性,定鼎门遗址一经发现,便引起轰动,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,并被列为国家大遗址保护首批重点项目。2009年,随着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,在地下沉睡千年的定鼎门重新屹立在中轴线上。

仿古城楼高耸,两侧阙楼拱卫。站在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前,青砖灰瓦,透露出历史的厚重与沧桑;高大的城墙与巍峨的阙楼,显示出盛唐的繁华与雍容。

这是一座将展示和保护完美结合的遗址博物馆:博物馆分地下一层、地上两层,总建筑面积约1.2万平方米,建筑高度约28米。其中,地下一层为原址展示,这里有考古发掘出的定鼎门遗址门道、柱础石、城墙等遗迹,地上两层为博物馆,展出了定鼎门遗址的演变历史和考古发掘中出土的部分文物。

走进博物馆内,门道、马道、墩台、隔墙等遗迹就在脚下,遗址古道上的车辙清晰可辨。驻足此处,遥想隋唐盛世,定鼎门下车水马龙,行人如织,来来往往的人操着各种口音,鱼贯进出,那是何等的热闹繁华。

登上博物馆二层城楼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沙盘,详尽展示了隋唐洛阳城的城市布局。沙盘还配备了灯光控制系统,通过点亮“名人故居”“天街”等区域的灯光,可以让游客系统了解隋唐洛阳城的概貌和布局,还原隋唐洛阳城和定鼎门当时的繁华盛况。

如今,隋唐洛阳城历史中轴线复原展示工程正加快推进。站在定鼎门遗址博物馆的城楼上极目北望,一条跨越千年的历史轴线浮现在眼前,将再现隋唐繁华盛景。

标签:

X 关闭

辽宁大连17个地区调整为低风险地区
时间·2022-03-31    来源·

X 关闭